本报记者 潘雪 通讯员 晏小元邓江玲
编者按:为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一主四优多支撑”现代产业体系部署,充分展现院士专家在培育壮大产业集群、助推我市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的智力支撑与创新引领作用,即日起,本报推出“服务建成支点院士专家在行动”专栏,围绕院士专家工作站的创新实践与成果转化,全方位展示工作站在服务企业、支撑产业、助力发展中的典型经验和突出成效,敬请关注。
10月18日,竹山县绿谷食用菌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一根根完成点菌的菌棒整齐排列,静待上架出菇。
望着眼前场景,该公司负责人李军难掩喜悦:“目前,我们正在加快建设自动化制棒车间和恒温养菌车间,截至9月底,香菇总产值已达4500万元,预计全年总产值将突破5000万元。”
香菇产业蓬勃发展的背后,是竹山县绿谷食用菌有限公司专家工作站(以下简称“绿谷专家工作站”)的科技支撑。
沃土育才筑牢菌业根基
“科技人才的引进与扎根,需要适宜的土壤,我们积极与市农科院对接,寻求食用菌领域专家支持,推动成立了绿谷专家工作站和食用菌科普基地。”竹山县科协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县根据政策为专家提供人才公寓,帮助企业建立实验室,积极为专家营造良好的科研和生活环境。
自2021年4月建站以来,绿谷专家工作站在市县两级科协指导下,与正高二级岗位专家叶青松的团队深度合作,围绕食用菌育种、种植、加工全产业链开展科研。不仅选育出“绿谷七号”高产优质食用菌新品种,还初步形成香菇罐头、香菇多糖、银耳饮品等精深加工技术体系,获得实用新技术专利15项。
绿谷专家工作站将制度建设作为长远发展的基石,通过制定《院士专家工作站科技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合作方式和保障机制。“我们建立中长期激励机制和科技成果转化奖励政策,实行项目负责人制,赋予科研人员更大自主权。”李军介绍,在专家叶青松的引荐下,先后引进武汉轻工大学、湖北省农科院等科研院所高端人才,形成了一支19人的科研团队,构建完整的管理服务体系。
科技赋能助力点菌成金
“这就是‘绿谷七号’香菇,我们将外来优良菌种与本地气候条件相结合,历时四年选育而成。它肉厚、柄短、抗菌能力强,相较旧品种成活率提高3%,产量提升10%。”叶青松手持菌种介绍。
让“创新力”变“生产力”,绿谷专家工作站以企业需求为导向,深度融入企业发展战略,承担表面活性剂协同动态逆流超声提取香菇多糖、银耳饮品精准配方工艺开发等6个省市级科研项目,均按时完成课题任务,并获得科技部门好评。尤其在香菇多糖提取、食用菌工厂化栽培等关键技术研发中,专家团队提供重要技术支撑。截至目前,工作站已选育推广食用菌新菌种2个,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依托秦巴山区优质香菇资源,绿谷食用菌公司投资7500多万元打造乡村振兴科技创新示范基地,围绕香菇全产业链研发,累计申请专利32项。工作站积极组织参加各类技术论坛和学术交流活动,邀请华中农业大学、武汉轻工大学等高校专家研讨食用菌发展前沿与新兴技术,促进企业技术实力提升和科技人才成长。近年来,绿谷食用菌公司先后被认定为农业产业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竹山绿谷”商标获评湖北省优势商标。
创新潮涌产业链式焕新
四年来,绿谷专家工作站积极开展食用菌技术培训与服务,举办优质高产食用菌栽培技术培训班11期,培训4200人次;组织技术人员深入8个乡镇、18个合作社现场培训3600人次;每年印发5000余份季节性技术资料,成为菌农手中的“致富宝典”,有效提升整体生产水平。
这种“创新潮涌”的效应,直接推动产业链蓬勃发展。“专家工作站成立以来,公司食用菌产量和质量都大幅提升,通过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目前,深加工产品以食用菌罐头为主,今年已实现出口产值380多万美元,预计全年出口额达700万美元。”李军信心满满地说。
目前,通过绿谷食用菌公司示范带动,竹山县正培育特色鲜明、效益突出、模式先进、科技含量高的新型食用菌产业链条。
市科协相关负责人表示,绿谷专家工作站的成功实践是我市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的一个缩影。目前,全市已建成的院士专家工作站涵盖汽车及零部件制造、新材料新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绿色农产品生产与加工等多个领域,成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为十堰服务湖北建成支点注入强大科技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