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菇网-食用菌产业门户网站
省级分站
分类网
  • 装袋机
  • 当前位置: 首页 » 动态 » 产业动态 » 正文

    宜宾残疾夫妇种蘑菇勤劳致富


    【发布日期】:2011-08-26  【来源】:四川在线宜宾频道
         “气温降下来了,秋高气爽的,又迎来了蘑菇生长的旺季。象这种新鲜的平菇,一到市场上能卖到6块钱一斤,还十分抢手哩!”8月24日,在四川省宜宾县蕨溪镇光华村兰竹组的一蘑菇种植棚里,黄其松夫妇一边采摘蘑菇,一边乐兹兹地告诉笔者。
    黄其松夫妇采摘蘑菇

    患残疾陷入窘境
      黄其松今年39岁,1972年出生在蕨溪镇光华村兰竹组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1977年,年仅5 岁的黄其松在与小伙伴玩耍时,不小心摔了一跤,从此让黄其松失去了做一个身体健全人的权利,成了跛子,他的右腿比左腿短一截。
      由于身体的缺陷所带来的生活不便,黄其松的社交圈子受到了限制,在婚姻上有更多的无奈。在黄其松27岁那年,经好心人的牵线,他与邻村患有驼背的翁绿容喜结连理。
      婚后,黄其松生育了两个子女,其中一个子女是视力残疾。一家4口人,残疾人就占了3人,家里面没有一个健全的劳动力。由于田地稀少,靠自身的两份庄稼地,只能勉强糊口,经济上常常捉襟见肘,入不敷出。2006年,黄其松选择了外出务工,挣钱贴补家用。由于身患残疾、缺乏劳动能力,又无技术特长,外出务工两年,几经辗转易地,不但没能挣到钱,反而欠下几千元的债务。
      “出师未捷债先欠,无颜无面见亲邻。”回想起当初外出务工的境况,黄其松叹了口气说,本来就很穷困的家庭,又欠了债务,感觉走投无路了。

    种蘑菇初试成功
      2008年底,黄其松看到在宜宾的农贸市场上看到人工种植的蘑菇销路颇好,心里面盟发了种植蘑菇的念头。
      “当时一无资金,二无技术,无力大规模种植,只有先少量试着种。”黄其松介绍,便买了些培养料和菌种,码放在几间破旧土木房的堂屋一角。同时找了些人工种植蘑菇的书籍,专心研看,并向同行请教,一边理论、一边实践。牛刀小试,在摸索之中,黄其松的第一批蘑菇上市了,除去成本,还有些赚头,这对黄其松来说是个极大的鼓舞。
      有了种植技术后,2009年9月,黄其松和妻子翁绿容一合计,向亲戚借了3000元钱,在自家的耕地里挪出半亩地,修建了两个蘑菇种植大棚,扩大规模种植平菇、木耳等。在原料、技术上,黄其松也不断进行创新。
      “培养料都是自己用废弃的稿秆粉碎后,经过消毒杀菌,再拌入菌种,分装成一袋一袋的菌袋,堆码在棚里,这比起直接购买培养料要节约很大笔成本。”黄其松说,每个菌袋能使用两三次,用完后的培养废料经过处理后还可以入土作肥料,既不污染环境,又可以增加土壤的肥力。
      “蘑菇长势很好,市场上买的人也多,经常出现买断货的情况。”翁绿容说,丈夫黄其松主要负责种植管理,自己就负责去农贸市场上销售,零售、趸卖兼着,还有些商贩直接到蘑菇棚里来买。
     

     

    收获的喜悦

    滚雪球金砖迭出
      经过1年,黄其松夫妇还清了所欠债务,手头上有了节余。夫妻俩再合计,索性将赚得的钱又修建了占地1亩的两个蘑菇棚,引进了球盖章菇、鸡腿菇等高品质蘑菇。
      “蘑菇很‘小气’,棚里要经常进行空气、用具消毒,操作人员也要消毒。温度高了要通风降温,低了要进行保温。”黄其松煞有介事地说,通过自己想方设法降低成本,每个蘑菇袋要耗费成本3元钱,能生产出1斤半蘑菇。四个蘑菇棚一年下来能生产1.5万袋蘑菇,纯利还是有7万多了。
      “健全人能做到的,残疾人也能做到。进一步我们准备把赚得的钱不断投入生产,象滚雪球一样,越做越大。同时,我们也乐意为其他残疾朋友提供技术和原料,让残疾人过上自强自立的生活。”谈起未来的发展,黄其松夫妇俩踌躇满志,憨厚的笑声在蘑菇棚里久久回荡。(吴桂桃 阳明)

     
     
    [ 动态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动态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本站  |  发展历程  |  顾问团队  |  会员入会  |  招聘信息  |  收款方式  |  联系我们  |  隐私政策  |  使用协议  |  信息规范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002293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