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菇网-食用菌产业门户网站
省级分站
分类网
  • 装袋机
  • 当前位置: 首页 » 动态 » 产业动态 » 正文

    福建老板抢滩江城 “工厂模式”替代小作坊


    【发布日期】:2011-11-29  【来源】:易菇网  【作者】:记者张新雄 周传燕

    食用菌工厂生产现场一角


    工人正在食用菌工厂采摘新鲜杏鲍菇
     
      食用菌是武汉市洪山区青菱街的特色农业之一。这里的食用菌企业、农户密集度之高,堪称武汉市江南片之最——方圆十公里范围内聚集着三家食用菌龙头企业和近400家农户,年总产值过亿元。
      18日,记者随洪山区城乡统筹局有关负责人前往青菱街调研发现,三家龙头企业全由福建老板投资建设,其金针菇、杏鲍菇的产量约占武汉市场的三分之一。记者进一步采访发现,武汉市场上的金针菇、杏鲍菇等珍稀鲜菇,几乎全由福建老板投建的工厂生产。

        福建老板抢滩江城
      上世纪80年代初期以来,食用菌栽培作为一项投资小、周期短、见效快的致富好项目,在武汉乃至全国都得以迅猛发展。食用菌产品曾一度供不应求,卖价不低。
      几十年来,人们逐渐认识了食用菌的生长规律,改进了古老的依靠孢子、菌丝自然传播的生产方式。人工培养栽培种的菌丝,加快了食用菌的繁殖速度,增加了获得高产的可能性。韩国、日本等国家还建成了年产鲜菇千吨以上的菇厂。
       据了解,十多年来,福建老板利用沿海信息灵通、技术领先、资本发达等优势,迅速引进了国外工厂化生产食用菌的模式,并在全国各地快速复制。
      武汉是中部中心城市,常住人口达千万,市场潜力巨大,自然是福建老板的“眼中肉”、“盘中餐”。
       2004年,福建一老板率先布局武汉市场,在青菱街杨林村投资建设了一家现代化的食用菌工厂。该工厂投资超过2000万元,占地20余亩,主要生产金针菇和杏鲍菇。产品主要通过周边的白沙洲农产品批发市场向武汉及周边地市辐射。
       据该工厂负责人郭伟介绍,起初销量有限,每天金针菇、杏鲍菇的销量合计不过500公斤。但随着市场的不断认可,年销量快速增长:刚开始几年,以每年翻几倍的速度递增;最近两三年,由于基数较大,销量年增速在30%以上。目前,日产量15吨左右,每年生产300天左右,年产量4000-5000吨,年利润稳定在千万以上。
      在赚钱效益的推动下,其他的福建老板接踵而至。截至目前,青菱街境内共有三家现代化食用菌工厂,全武汉市有近十家现代化食用菌工厂。这些工厂的背后老板,几乎全是福建籍企业家。
       武汉金山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王齐明是福建人,他在青菱街和新洲各建有一家现代化的食用菌工厂。他说:“不仅在武汉,而且在郑州、南昌等全国各地,食用菌工厂几乎全由福建老板投资建设。这些老板在全国各地少的有一两家工厂,多的有五六家。”

        “工厂模式”替代小作坊
      青菱街一带很早有种植食用菌的优良传统,至今约有50年的历史。“早年的武汉市蔬菜科学研究所就位于青菱街。大约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该所就在当地种植食用菌。”青菱街有关负责人说。
      据了解,当地食用菌种植大体经历了起步、发展和升级等几个阶段。分别为上世纪80年代初期,食用菌栽培作为一项投资小、周期短、见效快的致富好项目,在当地得到较快发展;上世纪90年代,湖南、随州等地来汉农民开始在当地租用农田用大棚种植食用菌,本地农民逐渐退出食用菌市场;2004年起,福建老板开始在当地投建工厂,用工厂化模式生产金针菇、杏鲍菇等珍稀鲜菇,引领当地食用菌产业升级。
      青菱街火箭村“日昌升”食用菌生产基地是福建老板较早建设的基地之一。记者实地走访发现,该基地有数十个生产库房,一个紧挨一个,库房面积从几十平方米到上百平方米不等;库房由15厘米左右厚的隔板全部密封,内部的温度、湿度实行自动化控制。“传统的大棚生产,受天气影响大,生产时间短;而基地通过人工控制栽培环节的温度、湿度,具有高效、全年生产等特点。”该基地总经理吴欣介绍,因为实行工厂模式,实现了标准化、规模化生产。目前日产金针菇6.8吨,每年生产天数约300天,年产鲜菇合计近2000吨。
      在汉种植食用菌20多年的谢青平说,早期洪山区乃至武汉市都有部分农户种植金针菇,因为实行的是作坊式小生产,规模不大,年产量不过数十吨,与食用菌工厂完全不在一个级别。在福建老板工厂化生产的冲击下,原先种植金针菇的农户多改种平菇、姬菇、双孢菇等。“现在的市场格局是,福建老板主种杏鲍菇、金针菇等高档珍稀蘑菇,当地农户主种平菇、姬菇、双孢菇等,大家扎堆一处,优势互补。”谢青平说,平菇、姬菇、双孢菇因为菌种和技术等方面原因,目前还不能实行工厂化生产。
      据洪山区城乡统筹局副局长高忠义介绍,洪山区的食用菌产业主要集中在青菱街,分为工厂化和农田大棚两种生产方式,其中以工厂化生产为主。目前洪山区食用菌年产量约为1.5万吨,约占全武汉市总产量的20%。

         成功之道值得多方借鉴
       与平菇、姬菇等常见食用菌比,金针菇、杏鲍菇等的价位更高,市场零售价约是前者的一倍。福建老板在快速复制“工厂模式”的过程中,迅速占领了金针菇、杏鲍菇等高端食用菌市场。
      在市场快速扩张的过程中,福建老板普遍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以青菱街火箭村“日昌升”食用菌生产基地为例,该基地年利润约700万元。
      福建老板在取得自身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据洪山区城乡统筹局统筹科科长康玉泽介绍,青菱街三个工厂化食用菌生产基地对周边农户的带动作用较大,共带动周边7个行政村(建河、建群、建阳、西湾、石咀、火箭、横堤)近400家农户建大棚种植生产食用菌。种植农户因此每户增收1.2万元,人平增加纯收入1900元以上。
      福建老板投建的生产基地具有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相结合的特点,吸收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以青菱街三家食用菌生产基地为例,共解决了200余名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
      此外,食用菌生产基地的生产废料返回农田,可改良蔬菜基地的土壤团粒结构,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促进农作物增产丰收,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武汉大学经管学院教授、博导吴先明表示,福建老板取得多方面的成功,与其敏锐的商业眼光和良好的组织能力有关。分散的农户多是小作坊生产,既无规模优势,产品质量也难保证。福建老板的一个成功之处在于,通过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等方式,整合了技术、土地、市场和劳动力等资源,实现了标准化、规模化生产,有效地满足了市场需求。
      湖北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叶学平分析,本地农户、企业之所以难以走出去,难以做大做强,除了技术落后、业态传统、多处于产业链低端等因素之外,有一个深层次的原因,即缺乏开放意识、创新意识和开拓意识,往往小富即安,满足于现状。“福建老板成长于沿海市场经济发达地区,其开放意识和市场意识强,善于吸收先进技术,善于用市场手段整合各方资源。他们敢于成功、快速在全国复制‘工厂模式’的经验值得本地农户和企业家学习和借鉴。”叶学平说。

     
     
    [ 动态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动态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本站  |  发展历程  |  顾问团队  |  会员入会  |  招聘信息  |  收款方式  |  联系我们  |  隐私政策  |  使用协议  |  信息规范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002293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