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城市良工机械有限公司
易菇网-食用菌产业门户网站
省级分站
分类网
  • 装袋机
  • 当前位置: 首页 » 技术 » 栽培技术 » 正文

    错季栽平菇效益好


    【发布日期】:2023-01-10  【来源】:惠农网
    【核心提示】:平菇是一种栽培原料易得,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是变废为宝的高价值食用菌。在农村利用作物秸秆种植食用菌,劳动量不大,经济效

    平菇是一种栽培原料易得,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是变废为宝的高价值食用菌。在农村利用作物秸秆种植食用菌,劳动量不大,经济效益好。为了适当避开出菇高峰造成的价格下降,可选择在春季和晚冬接种,晚春初夏时采收1~2潮菇后进行越夏管理,使其在偏干、缺氧、温度稳定条件下,降低呼吸强度、保持较强生活力、保存养分,早秋再进行出菇管理,这样可提前进入市场,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食用菌营养价值与保健功能认识的提高,夏季市场食用菌需求量日趋增多。但夏季天气炎热,污染率高,病虫害发生严重,加之如果品种选择不当,平菇品质和产量都很难达到理想。因此,选择适宜的品种,集成新的栽培技术是平菇夏季高产、高效生产的关键。现根据夏季生产平菇遇到的问题,借鉴温室花卉安全越夏的技术经验,通过品种选择、改进栽培场所环境、加强出菇管理等,经过多年试验示范,总结出了平菇夏季高产、高效生产技术。该技术投资少,生产的平菇品质好,产量也较高,能显著提高生产者经济效益。

    一、栽培时间安排:平菇夏季生产时间主要是6月中旬到8月下旬,此间气候炎热,平菇市场供应量少,价格相对较高。按时间推算,平菇栽培一般在2月底或3月初制备母种,3月中旬制作原种,4月中旬制作栽培种,5月中旬投料制作栽培袋,6月中下旬开始出菇供应市场。

    二、培养料配制:因夏季高温高湿,发菌及栽培过程中极易感染杂菌,滋生病虫害,因此应进行熟料栽培。培养料应干净、无霉变、无结块。配料时应尽量降低培养料的碳氮比,适当增加生石灰的用量,以提高培养料的pH值。培养料配方可根据资源选用如下配方:

    配方1:豆秸60%、棉籽壳28%、麸皮5%、石膏2%、生石灰5%。

    配方2:玉米芯80%、麦麸10%、玉米粉4%、过磷酸钙1%、生石灰5%。 培养料含水量为60%~65%。

    三、品种选择与发菌

    1.品种选择:选择合适的品种是平菇夏季生产成功的关键。平菇品种有低温型、中低温型、中高温型和广温型之分,夏季应选择耐高温的品种。温度对平菇的色泽影响较大,一般在低温条件下色泽较深,高温条件下色泽较浅。而能安全越夏的平菇品种大多为灰白至白色或灰褐色,黑色品种耐高温者较少。但由于消费习惯的不同和经营者的宣传导向,市场会喜欢不同颜色的平菇,因此,生产者在选择品种时要充分考虑消费者的选择习惯,合理搭配不同颜色的品种。高平1号、夏王40为白色品种,早秋615为浅灰色品种,特抗650为灰色品种,江都71为灰褐色品种,这些品种出菇早、污染率低、产量较高,适合夏季栽培。

    2.发菌:菌袋采用聚乙烯袋,规格(23~24)厘米 ×(51~52)厘米,厚度为0.025 毫米,每袋装干料约1.25公斤。 高温灭菌接种后,在发菌室内将菌袋稀疏码成墙式进行发菌,层数不宜过多,以利通风。发菌期间环境温度控制在20~22℃,最高不超过25℃,菌袋内温度不超过28℃。 为促进菌袋快速发菌,可采用人工辅助技术。具体为:当菌袋两端菌种萌发吃料后,在两端菌种处扎孔,直径约0.5毫米,深度1厘米左右,间隔2厘米左右扎一个孔,以利通气增氧。待菌丝封面后,再在菌袋两端菌种处扎孔,直径约4毫米,间隔3厘米左右扎一个,扎破料袋即可。菌袋走菌10厘米左右后,从菌袋两端分别均匀扎3个孔,直径2~2.5厘米,深度10厘米,促进快速发菌。发菌期间,需经常检查菌袋发菌及杂菌感染情况,发现污染菌袋及时清理并注意通风。发菌期间翻袋倒垛2~3次。

    四、出菇管理

    1.出菇棚建造:选择地势平坦、水源条件好、周围最好有大树遮阴的地方,东西向建造出菇棚。菇棚为砖混结构或钢架结构,东西长约50米,南北宽约12米,顶为拱形或斜坡形,顶高3.5~4.0米。为保证隔热效果,棚顶可采用双层膜中间夹一层草帘,外面覆盖一层毡被。南北两侧墙体为立柱结构,每3米设置1根立柱,高约2米,其他部分安装方便启闭的透光塑料膜。北面中间留宽1.2米的门。

    (1)水帘风机。在出菇棚东墙离地0.7米处安装两个2米×3米的降温水帘,水帘进出水管分别与上水井泵与回水井相连,形成封闭循环系统以节约用水,出水井与回水井最好相距20米以上,以保证降温效果。在西墙离地1米 处安装3个直径为1.4米的风机。

    (2)微雾降温增湿系统。在出菇棚内离地面高2米处安装高压微雾降温增湿系统。具体为东西向均匀摆放安装4根输水管,管上每隔2米安装微雾喷头,以保证雾滴覆盖整个出菇棚。主管道连接有压水源,水压每平方厘米2~3公斤,保证喷出的雾粒弥漫空中。

    2.菌袋摆放:菌袋入棚前先在棚内南北向作0.1米高的排袋畦埂,两畦埂间隔为1米,中间东西走向设置约1.5米宽的走道。地面铺设一层细砂,并用石灰对整个菇棚地面进行消毒。菌袋入棚后,以墙式出菇方式在畦埂上码垛,每垛以5层为宜,每层之间用竹竿隔开,每层菌袋间隔3~5厘米,以利通风散热。

    3.出菇管理:出菇包括原基分化、菇蕾形成、子实体生长及采收等阶段。出菇管理就是根据平菇的生物学特性,结合夏季气候特点,对棚内温度、湿度、光照和通风等进行综合协调,创造平菇出菇适宜环境条件的过程。菌袋进入出菇棚5~6天,手触菌袋有弹性,菌丝生理成熟后,即开始原基分化。可通过提高昼夜温差(夜间≤20℃,白天≤27℃)刺激、增加空气湿度(85%~90%),使出菇口呈现湿润状,且干湿交替,减少通风量(早晨通风约2小时),适当增加光照强度等措施,促进原基分化,形成菇蕾。 菇蕾形成初期要避免通风量过大,尽量稳定环境条件,早晚间歇喷雾,保持空气相对湿度85%~90%,并根据棚内温度和天气情况,适时启闭水帘风机和微雾降温装置,避免温度升高,促进子实体的快速生长。随着子实体的生长变大,逐渐加大通风量和喷水时间,尽量降低棚内温度(≤27℃),使菇肉紧实致密,菇形圆正,确保优质高产。经过一段时间的生长,当菇体八成熟、菌盖边缘尚未完全展开、孢子未弹射时即行采收。采收后停止加湿,恒温养菌5~7天,然后按前述管理措施,进入第二潮菇的生产。

    五、病虫害防治

    在平菇生产的整个工艺流程中都应坚持“预防为主”对病虫害进行综合防控。多年的实践证明,如果做到菌袋灭菌彻底,接种没有污染,菌丝培养阶段无污染、不发生烧菌,菌丝洁白健壮,菇棚启用前彻底灭菌、杀虫,周围定期清洁环境卫生,减少杂菌和虫源,就不容易出现病虫害。出菇棚内按照“一网一板一灯一缓冲”的设置标准,即在出菇棚南北墙通风口处设置60目的防虫网,在菌袋上方20~30厘米处每4~5平方米悬挂一张黄色黏虫板,棚内悬挂4盏专用杀虫灯,在出入口处用塑料膜和防虫网设置3~4平方米的缓冲间。经常检查菌袋,及时清除感染杂菌的菌袋,采收后及时清理残留的菇柄和杂物。菌袋补水时无积水。

    平菇生产旺季时,价格波动大,经济效益不稳定。为了适当避开出菇高峰造成的价格下降,可选择在春季和晚冬接种,晚春初夏时采收1~2潮菇后进行越夏管理,使其在偏干、缺氧、温度稳定条件下,降低呼吸强度、保持较强生活力、保存养分,早秋再进行出菇管理,这样可提前进入市场,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平菇进行越夏管理有如下几种方法:

    风干法:将出过1~2潮菇的菌袋去掉菇根、死菇、老菌皮 (未出菇的菌袋不必打开袋口),风干,放置在阴凉通风处。若放在室外要加覆盖物以防雨淋,防潮防霉。8月底气温降低后,将菌袋浸泡在水池中,使其吸透水分,再进行出菇管理,一周后即可出菇。

    沟贮法:选择地势较高、排水方便的地方,挖宽50厘米、深60~70厘米的贮藏沟,将沟壁拍实,并撒石灰(消毒、杀菌),再将没有污染的菌袋放入沟内,一般放3~4层。沟上覆土厚约50厘米,高出地面15厘米,呈弓形,以利排水。在越夏管理期间,如遇长期干旱,应向沟面适当浇水保湿。入秋后挖出菌袋,在浸水池内浸泡24小时左右,按常规进行出菇管理,10天即可出菇。

    覆土法:对于地栽平菇,气温升高不适宜出菇时,即停止喷水,清洁床面,使料面稍加干燥,含水量降至45%左右;然后覆盖薄膜,上面再覆盖7~10厘米厚的干净泥土,稍拍紧;泥土上再盖草帘进行遮阳,以防高温;四周开好排水沟,防止雨水浸入料内;如遇久旱,则需在土层表面喷水保湿。待高温过后,掀去覆土与薄膜,在床面浇灌一次重水,浸透培养料,然后按常规管理,一周后即可出菇。


     
     
    [ 技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技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本站  |  发展历程  |  顾问团队  |  会员入会  |  招聘信息  |  收款方式  |  联系我们  |  隐私政策  |  使用协议  |  信息规范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002293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