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菇网-食用菌产业门户网站
省级分站
分类网
  • 装袋机
  • 当前位置: 首页 » 技术 » 栽培研究 » 正文

    东北地区桑黄段木栽培技术


    【发布日期】:2023-12-19  【来源】:食药用菌杂志
    【核心提示】:东北地区桑黄段木栽培技术
    桑黄是桑黄属(Sanghuangporus)真菌的统称。该属目前已知有桑树桑黄Sanghuangporus sanghuang、杨树桑黄Sanghuangporus vaninii、暴马桑黄Sanghuangporus baumii等14个种[1,2]。桑黄药用历史悠久,在《药性论》《本草纲目》和《神农本草经》等著作中均有桑黄及其药效的明确记载,也被现代人称为“森林黄金”[3]。现代研究表明,桑黄主要活性成分有多糖类、多酚类和萜类等,具有抗肿瘤、抗氧化、抗炎抑菌、降血糖等药理作用[4,5]。

    随着桑黄的药用功效逐渐被人们所认识,近年来我国人工栽培桑黄产业得到快速发展,目前人工栽培的主要种类为杨树桑黄(S. vaninii),栽培方式以段木栽培和代料栽培为主。但是因栽培菌种、栽培地区气候、栽培基质及栽培模式的不同,尚没有统一的栽培标准。因地制宜开展桑黄人工栽培技术研究,是促进桑黄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东北地区受温带季风气候影响,四季分明,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具有人工栽培桑黄的优越气候条件。夏秋季节是野生食药用菌的高发期,也是人工栽培桑黄子实体生长的最佳时期,实践证明适当的温差刺激有利于桑黄子实体形成。本文对东北地区段木栽培桑黄的栽培设施要求、各级菌种制作、菌段制作、出黄管理、病虫害防控等各环节技术进行集成,旨在为桑黄生产者提供参考,为桑黄产业发展做出贡献。

    桑黄人工段木栽培流程:母种制作→原种制作→栽培种制作→菌段制作→菌段开口→催芽→出黄管理→采收。

    1   栽培设施要求

    1.1  场地选择

    东北地区桑黄人工栽培通常在室外大棚内进行,搭棚场地一般选在远离村庄的林区,周围有水源,场地土质保水性好、地势平坦或稍有坡度。

    1.2  大棚搭建及消毒

    大棚一般采用钢架结构,选择有利于通风的朝向搭建,要求棚长不超过30 m,跨度10 m左右,棚高2.6 m,大棚两头开宽2 m的门,两侧设卷膜杆留通风口,有利于通风管理。大棚塑料膜外通常使用两层遮阳网覆盖,遮阳网遮阳率外层用75%,内层用95%,使得棚内光照强度在500 lx左右,以利于桑黄子实体生长。在大棚两侧挖排水沟,防止棚内积水。

    大棚在覆盖塑料膜和遮阳网前,内部的栽培场地一般是翻耕后阳光曝晒2天,然后铺上厚约5 cm的河沙或风化砂。棚内可作成3个宽约2.8 m、长与棚等长的畦,畦与畦之间留有过道。大棚搭建好后需要对地面及棚内进行消毒,通常在地面撒上一层生石灰,并使用保菇王消毒粉(主要有效成分为二氯异氰尿酸钠,使用量为8~10 g/m3),对大棚进行熏蒸。

    2   桑黄人工段木栽培菌种生产流程

    2.1  菌种生产

    (1)母种(一级种,图1)制作。选择野生桑黄驯化后的种性清楚、农艺性状稳定的菌种作为种源。桑黄母种培养基可选用①PDA培养基:马铃薯200 g(去皮切成1 cm立方块,加水煮沸15 min过滤取汁液)、葡萄糖20 g、磷酸二氢钾3 g、硫酸镁1.5 g、琼脂粉15 g、纯净水1 000 mL,pH自然;②马铃薯木屑综合培养基:马铃薯200 g(处理方法同上)、木屑20 g(水煮30 min过滤取滤液)、葡萄糖20 g、琼脂粉15 g、水1 000 mL,pH自然。

    灭菌:制作好的培养基装入试管,高温高压121 ℃下保持30 min,待温度降至80 ℃左右时,取出试管摆成斜面冷却,3~5天后观察,确保无杂菌出现方可进行母种生产。
    母种扩繁:挑选无杂菌污染的菌种,将菌丝尖端接种至斜面试管中,置于30 ℃恒温培养箱内培养2天,待菌丝萌发后将温度调至28 ℃,继续培养约10天即可用于转管扩繁,1支试管通常可以扩繁30支母种。
    培养:接种后的试管放入28 ℃恒温培养箱中培养,培养期间每天检查并做好记录,如发现有杂菌污染的试管须及时挑出。
    (2)原种(二级种,图2)制作。可采用谷粒培养基或木屑培养基。谷粒培养基:选用籽粒饱满、无杂质、无霉变的玉米粒或小麦粒,用清水浸泡5~7天,期间每天更换一次清水以防变质,待谷粒充分吸水后,捞出加入5%左右的含水量为60%的木屑拌匀,再装入500 mL的透明玻璃瓶或聚乙烯塑料瓶灭菌。
    木屑培养基:配方为优质新鲜柞木屑80%、麦麸16%、黄豆粉2%、蔗糖1%、石膏1%,使用筛料机将木屑杂质去除,干料按比例混合均匀后加水搅拌,使含水量在60%~65%后装瓶灭菌。

    灭菌接种:一般采用常压灭菌,105 ℃下保持8 h;高温高压灭菌为121 ℃下保持2 h。灭菌完毕后出锅冷却,在无菌接种室内超净工作台上进行接种,通常1支试管母种可以接5~6瓶原种。
    培养:培养室保持温度在28 ℃,暗培养,每天早、晚各通风20 min,30天左右菌丝即可长满。

    (3)栽培种(三级种,图3)制作。培养基配方:优质新鲜柞木屑82%、麦麸14%、黄豆粉2%、生石灰1%、石膏1%。菌袋选择折径16.1 cm、长37 cm、厚0.005 cm的聚乙烯塑料袋,使用装袋机装料,每袋装湿料1.4 kg左右,装好后料高约21 cm,中心孔通透。使用窝口机向内窝口,深3~4 cm,以能塞住菌塞又不碰到培养料为度。灭菌方法与原种相同。

    接种培养:在无菌接种室内的接种箱或超净工作台下完成接种,1瓶原种可以接50~60瓶栽培种;培养方法与原种相同。

    2.2  栽培菌段制作

    2.2  栽培菌段制作

    装袋:选择直径4~12 cm、长18~20 cm的新鲜柞木段,将木段劈开后树皮朝外装入折径24 cm、长45 cm、厚0.014 cm的聚乙烯塑料袋(重14 g)中,制成直径16 cm的圆柱形紧实木捆。装袋时木块间避免有大的缝隙,并防止扎破料袋,以免造成后期易感染杂菌。向装好的袋内加入150~200 g蒸馏水,使袋内含水量达60%左右,再用尼龙绳扎紧封口。

    灭菌:采用高压灭菌,温度118~119 ℃保持16 h。灭菌后置于冷却室内待冷却后接种。
    接种:在接种室内使用接种箱或在超净工作台上进行。先将栽培种袋表用75%的酒精擦拭消毒,再剪去袋口,将菌种捣碎成直径为1 cm的颗粒,倒入木段中,使菌种完全覆盖木段表面,然后封口,完成接菌。
    培养:将接好种的栽培段转移至培养层架上避光培养(图4),前一周温度设定为30 ℃,待菌种定植后降到28 ℃,期间根据培养室实际情况控制通风次数,经80~90天培养,菌丝可长满袋。

    3   菌段转色

    菌丝满袋后的桑黄菌段,表面呈淡黄色或黄色,菌丝和菌袋贴合不够紧密,此时菌丝不够成熟,须进行转色管理。通过打开门窗和培养室灯光增加散射光照射的方法,使菌段表面菌丝老化,形成红棕色菌皮及肉眼可见的瘤状突起,待菌袋收缩、紧实有弹性时,即完成转色(图5)。这一过程通常需要15~20天,只有转色好的菌段才可以进入大棚,进行开口出菇。

    4   菌段开口

    根据摆放的方式,菌段开口的方法有两种,即底部开口和顶部开口。
    底部开口:将转色好的菌段扎口处朝上直立摆放,使用75%酒精对菌段和开口刀具进行消毒,在菌段底部距离边缘2~3 cm处开直径为5 cm的圆形口,便于菌段吸收水分;在菌段上部1/3处,均匀开3个长5~8 cm、宽1~2 cm的拱桥形出黄口,将开好口的菌袋在大棚内呈“品”字形摆放,间距10~12 cm,底部埋入深约2 cm的沙土,周边压实,防止桑黄从底部长出,徒耗菌段养分。

    顶部开口:将菌段顶部扎口处用剪刀剪去,倒立摆放,其他处理同底部开口法。

    5  催 芽

    催芽即桑黄开口处菌丝恢复并长出原基的过程。高温高湿有利于开口处菌丝恢复,桑黄菌段开口后,在生产中通常采取外罩黑色塑料袋的方法进行催芽(图6),既可防止开口处菌丝干燥死亡,又可避免水直接喷溅到开口处,影响菌丝恢复。保持棚内空气湿度在85%~90%,关闭棚门及通风口,期间需要抖动塑料袋,防止缺氧导致桑黄原基畸形。待桑黄子实体长出0.5~1 cm时可以摘去塑料袋,进行出黄管理。

    6   出黄管理

    出黄阶段主要通过覆盖遮阳网、控制喷水和通风的频次调节大棚内温湿度和二氧化碳浓度等环境因素。桑黄出黄适宜温度在26~28 ℃,过高易滋生杂菌;湿度宜80%~90%,最好采用雾化设备喷水,使达到地面湿润不积水、菌段和子实体有弹性的效果,避免子实体表面积水影响品相。

    通风次数和时间根据季节进行调控,一般每天早晚各通风10 min。段木栽培桑黄按季节分阶段管理,每年8月下旬至10月中旬的夏秋时节,桑黄子实体生长速度最快,是出黄管理的关键时期,直接影响桑黄产量。

    6.1  春季管理

    4月末至5月初,越冬后的桑黄开始进行喷水管理,此时菌段失水较严重,采用少喷勤喷的方法,使菌段缓慢吸水并恢复生长。又由于此时期棚内地温较低,昼夜温差大,不利于子实体生长,因此每天要加强通风,避免子实体表面积水而产生绿色木霉等杂菌。

    6.2  夏季管理

    6月随着气温升高,大棚内地温也升高,桑黄子实体进入生长期,此时需要增加喷水次数和喷水量,喷水量以保证地面土质有充足水分又不积水为度。但由于气温不稳定,遇到气温较低的阴雨天时,不宜喷水,需打开通风口加大通风量,防止杂菌产生。进入伏天后,空气潮湿闷热,桑黄子实体生长缓慢,极易产生杂菌,此时大棚须增覆遮阳网、增加喷水,对菌段进行降温,大棚通风口保持长时间打开状态。

    6.3  秋季管理

    秋季是桑黄生长最佳时期。每年9月以后,天气逐渐凉爽,昼夜温差较大,通过去掉大棚外一层遮阳网,菌段上加盖1层遮阳网,达到增加棚内温度、减小光照强度的目的。此时减少喷水次数,通常白天喷水1~2次,每次5分钟。

    6.4  冬季管理

    冬季桑黄子实体进入休眠期,当室外温度接近0 ℃时,对棚内地面浇透水,然后封闭大棚。期间做好大棚的加固工作,防止大风和大雪破坏大棚。

    7   采收及储存

    段木栽培桑黄通常培养至第三年时进行采收,秋季当桑黄菌盖边缘颜色变深、停止生长并放射出大量的孢子(菌盖表面可见黄绿色粉末)时,标志着桑黄子实体成熟。此时可停止喷水,打开大棚门及通风口进行通风,降低棚内湿度,晾干子实体表面水分,经一周左右即可进行采收。采收后先清理子实体表面杂物,在晾晒场进行初步晾晒,随后置于烘干炉,烘干温度设定40 ℃、45 ℃、50 ℃各1~2 小时。装炉时不可划伤、弄脏子实体腹面,保持其色泽。烘干后按照桑黄子实体的品质进行等级分类,装入自封袋内,置于通风干燥室内密封保存。

    8   病虫害防治

    8.1  病害

    桑黄人工栽培过程中,病害主要为侵染性病害,发生在菌种培养期和出黄期间。其中,以青霉、木霉、黄曲霉为主的杂菌污染(图8)对桑黄影响最大,发生在生产各个环节,一旦发现要及时挑出,避免其成熟后产生孢子四散传播,加重危害。并加强培养室和大棚的通风,使用75%酒精对发生区域进行喷洒消毒。

    图8   霉菌侵染桑黄子实体

    造成杂菌侵染的因素有多种,包括菌种不纯,灭菌不彻底,接种环境不清洁、操作不规范,培养室消毒不彻底,菌袋有微孔等。发生在菌袋内部的杂菌难以处理。出黄期间桑黄子实体受到杂菌侵染时,可通过改变环境条件和科学使用药品杀灭杂菌,同时对发生区域进行全面消杀。

    8.2  虫害

    虫害主要发生在桑黄出黄阶段,以菌蚊、夜蛾幼虫及蛞蝓为主。其中,夜蛾幼虫对桑黄的危害最大(图9):成虫将卵产到子实体腹面,幼虫孵出后直接啃食子实体,使腹面出现伤口,乃至被吃光,对于刚长出的桑黄甚至可以啃食殆尽。幼虫为害时,可在桑黄子实体的下方地面上看到黑色颗粒状幼虫粪便。

    虫害防治措施有抓好环境卫生,清除大棚周围杂草,使用黄色粘虫板或蚊虫灯诱杀成虫,及时捕捉幼虫,在棚外拉防虫网阻挡害虫进入等[6]。


     
     
    [ 技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技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本站  |  发展历程  |  顾问团队  |  会员入会  |  招聘信息  |  收款方式  |  联系我们  |  隐私政策  |  使用协议  |  信息规范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002293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