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菇网-食用菌产业门户网站
省级分站
分类网
  • 装袋机
  • 当前位置: 首页 » 技术 » 栽培技术 » 正文

    地栽香菇标准化生产技术


    【发布日期】:2012-03-01  【来源】:平泉县食用菌办公室  【作者】:张宝军
       平泉县位于河北省东北部,总面积3297平方千米,海拔高度从335米到1729米,年平均降水量540毫米,昼夜温差大,年平均气温7.4℃。香菇生产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形成以地栽香菇、架式香菇为主,冬季温室香菇为辅的周年生产模式。所产花菇、光面菇以其优良品质畅销国内外,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地栽香菇生产从2005年开始,2011年全县生产面积2万余亩,产值6亿余元。经过几年的生产实践、完善创新,形成一套完整的地栽香菇生产技术,此技术适合平泉县及其周边气候条件相近的地区。
         场地选择
         栽培场地应选择地势平坦、交通便利、空气清新、水质优良的地方,提前做好土壤农残及重金属检测工作。园区规划设计做到土地利用最大化、布局科学合理化、使用寿命长久化,建成后应具有良好发菌、出菇条件及抵御极端气候(高温、干旱、强风、暴雨、淹水、冰雹)的能力。发菌棚高3~3.2米,宽11米,长60米。材质为钢管或钢筋结构,棚顶覆盖双层塑料布,中间加保温棉毡。出菇棚高2.5米,宽6.8米,长度根据地块确定一般为40~50米,间距1.1米,材质为竹木结构,棚顶覆盖塑料防雨,距棚顶1米悬挂95﹪单层遮阳网遮光降温。喷水设施为旋转微喷系统。
         栽培季节与品种
         制棒时间1~3月,出菇时间5~11月。品种为高温18。
         备料
         木屑选择阔叶树硬杂木,加工粗度为4~8mm。当地树种为柞树、栗树、果树,部分桦木、刺槐。松、杉、柏、樟等含抗菌或杀菌物质的树种禁用。辅料麦麸为原装出厂未掺假的新麸皮,禁止使用米糠。 石膏要求硫酸钙含量大于90﹪,越白越细质量越好,初凝时间为20~30分钟。
         配方 木屑79﹪、麦麸20﹪、石膏1﹪。
         拌料
         木屑在堆料场上浇透水使之稍微发酵、变得绵软,防止刺穿菌袋。采用机械过筛去除木屑中的小木片、小枝条及有棱角的硬物。按配方称取木屑、麦麸、石膏放入搅拌机先干拌,使培养料混合均匀,然后加水继续搅拌使培养料含水量达到55﹪~60﹪。
         装袋
         菌袋为低压聚乙烯塑料袋,规格:15.5×55×0.005cm。采用机械装袋,人工扎口。装袋要求松紧适度、扎牢袋口、轻取轻放、不超时限、日料日清,发现破孔及时粘贴。标准袋重1.9~2.0公斤。
         灭菌
         采用常压节能锅炉灭菌,每锅灭菌数量5000袋。蒸料要求及时进灶、合理叠袋。覆盖物为两层新塑料夹一层棉被,上覆彩条布或帆布后扎牢。上灶后在6小时内升温至100℃,用中火维持24小时,停火后闷2小时。料温降到70℃以下出锅,发现破孔及时粘贴。
         接种
         接种室提前搞好环境卫生,做好消毒处理,消毒剂使用气雾消毒盒,地面铺干净新塑料。袋温降到20℃以下时接种。菌种要选用菌丝洁白健壮、生长均匀的适龄菌种并用药剂做好消毒处理,药剂用0.1﹪高锰酸钾溶液浸洗1分钟,或用0.25﹪新洁尔灭浸洗1分钟。接菌工具及消毒后的菌种放入接种帐内和料袋一起提前6~8小时用气雾消毒盒熏蒸消毒,每立方米用量为5克。接种时工具、袋面及操作人员的手用75%酒精消毒。单面四点接种,接种后的菌棒采用滚地膜法覆盖接种穴保温保湿。
         发菌培养
         发菌室采用暗光自然温度或加温发菌,气温保持在15℃~20℃之间,空气湿度以65%为宜。发菌期间根据气温、棚温、堆温、袋温的变化及时做好通风、散热、翻堆工作,防止缺氧、高温烧菌。当菌丝圈直径达8~10cm时,进行第一次刺孔,每个接种点周围刺4个孔,孔深1cm.,当菌丝发满至一半时,进行第二次刺孔,每侧刺孔8~10个,孔深1.5cm。当菌丝发满袋后7天,进行第三次刺孔,两侧及底面全部刺孔,数量为30个,深度为2cm。
         菌棒经过50~60天左右发菌,菌丝长满料袋,再培养80~90天达到生理成熟。生理成熟的标志:菌丝体瘤状物占整个袋面的三分之二,手捏瘤状物有松软弹性感,接种孔周围局部转色时,表明菌丝生理成熟,可以进入出菇场转色出菇。
         脱袋转色
         脱袋时出菇棚地温应在15℃以上,脱袋后菌穴朝上进行排场,单排每延长米9袋。脱袋时关闭风口,及时覆土、浇水,减少菌棒水分的散失。合理调控温度、湿度、通风,做好转色工作。菌棒首次覆土喷水及每次出菇结束后,都要检查覆土情况,将菌棒四周掩实,以保持菌棒适宜水分及防止地雷菇发生。
         出菇管理
         菌棒转色后进入出菇阶段。香菇原基形成的适宜温度为10~20℃,并要求有大于10℃的昼夜温差。水分管理采取干湿交替的方法进行喷水,出菇时菌棒含水量达到60%~65%,空气湿度达到80%~90%。根据菌棒具体情况,可采取温差、干湿差、振动刺激等措施促进菇蕾发生。合理进行人工疏蕾,每棒留菇6~8朵。当子实体长至6~7分成熟及时采收,每天采收3~5次。适时采收的香菇,色泽好,菌肉厚,商品价值高,过晚采收,菌伞展开,菌肉薄,重量轻,商品价值低。及时清除菇根及地雷菇,防止腐烂后出现病虫害。每潮出菇期间都进行农残及重金属抽样检测。
         休菌管理
         休菌时减少浇水次数使菌棒含水量降至55%~60%。水分管理一是防止喷水过少造成菌皮失水硬化,影响出菇,二是防止喷水过多,造成出菇,使休菌失败。休菌时间为10—15天,当菇脚坑发白,菌棒恢复弹性时休菌完毕,进行下潮菇管理。夏季高温期,菌棒管理以降温养菌为中心,自然出菇为主,防止烂筒死菇现象发生。立秋以后环境条件有利于菇蕾形成和香菇生长,应停止对菌棒的刺激、振动,让其自然出菇。每个生产周期出5~6潮菇。
         病虫害防治
         发菌及出菇期间杂菌主要有霉菌(木霉、脉孢霉、曲霉、毛霉、根霉)、细菌、黏菌。虫害主要有菇蚊、菇蝇、跳虫、蛞蝓、线虫。
         坚持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严格控制使用化学药品防治。保持环境清洁卫生,发现病虫害及时清除,并进行无害化处理。
     
     
    [ 技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技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本站  |  发展历程  |  顾问团队  |  会员入会  |  招聘信息  |  收款方式  |  联系我们  |  隐私政策  |  使用协议  |  信息规范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002293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