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菇网-食用菌产业门户网站
省级分站
分类网
  • 装袋机
  • 当前位置: 首页 » 动态 » 产业动态 » 正文

    点草成金的“吉祥三宝”让菇农享受丰收的喜悦


    【发布日期】:2006-10-17  【来源】:福建日报
    【核心提示】:金秋时节,挂满枝头的果实不断压低树梢,大地正要展示成熟的秋黄时,顺昌3000多户菇农已开始享受丰收的喜悦。姬松茸、竹荪、神

    金秋时节,挂满枝头的果实不断压低树梢,大地正要展示成熟的秋黄时,顺昌3000多户菇农已开始享受丰收的喜悦。

    姬松茸、竹荪、神农白雪等各类珍稀食用菌从无到有,连续3年面积、产量不断翻番,今年仅姬松茸种植面积就达36万平方米,成为中国姬松茸的“核心主产区”;1.1万亩的竹荪种植面积使顺昌成为中国的“竹荪之乡”;再加上800万袋的神农白雪等其他珍稀菌类,扣除“6?7”洪灾的损失,全县8200多万袋食用菌将实现产值1.2亿元,创造经济效益近7000万元。顺昌菇业能有今天,离不开点草成金的“吉祥三宝”。

    A “拓菇者”林桂荣

    今年52岁的林桂荣,是顺昌县食用菌种厂厂长,说起话来带着浓重莆田口音。林桂荣原来是莆田市蘑菇种植大户,21年前顺昌县罐头厂成立时,他作为县外贸局引进的技术人才,负责全县双孢蘑菇的制种和生产的技术指导。在他的指导下,这个山区林业县菇农改变了原来种植香菇、木耳等木腐菌,需要大量砍伐木头的习惯。后来,受外贸出口影响加上企业自身的原因,以生产双孢蘑菇罐头为主的顺昌县罐头厂倒闭,林桂荣下岗了。

    林桂荣深知,品种单一、农残超标是食用菌遭受“严冬”的要害,他请来同样在莆田种植食用菌的弟弟林桂华,一道办起了顺昌县一级食用菌种厂,为广大菇农提供各类菇种的母种、原种和栽培种。2001年,林氏兄弟发现姬松茸(又称巴西蘑菇)的外贸需求量很大,而栽培的主要原材料是稻草。经过一年实践,兄弟俩摸索出以闽北山区常见的芦苇秆替代稻草的新培育方法.然而顺昌的菇农却不敢用新办法试种,兄弟俩决定与菇农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股份合作形式。

    2002年,林桂荣与林桂华一道与岚下乡郭成村范泉亮、邓荣华共同投资5万多元,以芦苇为主要原材料种植姬松茸4000平方米。不少当地的农民笑话他们,“想钱想疯了,芦苇还能种出金来?”直到5月10日第一批姬松茸上市,通过外贸渠道卖到日本,当地人才服了!当年11月收成后,一清点,兄弟俩也没有想到,共产干菇2500多公斤,时价每公斤270元,能卖60余万元。当范泉亮、邓荣华拿到15万元分成时,全乡、全县都轰动了!

    邵武市农业局重金聘请林氏兄弟到邵武发展,林桂荣婉言谢绝,但碍于情面叫弟弟林桂华暂时到邵武帮助发展姬松茸,自己则留在顺昌先后与岚下乡东坑村、洋墩乡田溪村、高阳乡花桥村、元坑镇曲村村、建西镇谢屯村、仁寿镇余塘村等地与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只经过一年,顺昌县姬松茸培育面积就扩大到8万多平方米,应接不暇的林桂荣又把弟弟林桂华从邵武叫了回来……看到来菌种厂寻“医”问“药”的菇农越来越多,兄弟俩办起了“菇农之家”,为全县菇农免费提供资料、解答难题。

       

    林桂荣(中)在指导菇农种植姬松茸

    B “项目官员”池茂连

    室外气温在骤然变化着,而双溪街道新屯村神农珍稀菇业有限公司6600平方米的菇房里,空调将温度控制在20多度,“神农白雪”等珍稀食用菌在这里舒适地生长着。“有一位专家告诉我们,这是闽北最大的冷库开发珍稀食用菌的生产基地。”池茂连颇为自豪。

    2001年初从顺昌县食用菌开发办公室下派任科技特派员的池茂连,现在是县委农村工作办公室副主任科员,他就管空调种菇,是个地地道道的“项目官员”。由空调种菇这一项目衍生出来的神农珍稀菇业有限公司,与96户菇农结成利益共同体,独创“神农白雪”品牌,采取空调种菇的工业化生产模式,日产蟹味菇、海鲜菇、神农白玉等珍稀食用菌1500多公斤,上半年就实现销售收入400多万元,每户菇农实现年均纯收入1万多元。

    池茂连1989年毕业于福建农学院土化系微生物专业。从水南镇农科站到县食用菌开发办公室再到县委农村工作办公室,他一直在和食用菌打交道。1998年,他利用郑坊乡丰岭村的600平方米防空洞,与2户菇农投资10万元办起“珍稀食用菌生产基地”,打时间差生产茶树菇,当年每人净赚4万元,还发展、带动了当地30多个栽培户。

    2002年作为县科技特派员的他到新屯村后,亮出自己的专长。他先在村部废弃的礼堂中进行冷库产菇试验,小规模生产后自费带着鲜菇到上海、杭州等大中城市找销路。晚上住在最便宜的小旅馆,白天扛着装有鲜菇的大泡沫箱挤公交车,曾经被公交车售票员赶过,进酒家推销时也曾被保安赶过……他凭着一生只做一件事的恒心打动了厨师长,得以“进军”酒楼让顾客免费品尝,并铺开了销售网络。

    慢慢地,池茂连的名气越来越大,不时有客户主动上门来。新屯村民张建生说,他也将自家30平方米的房间改造成车间,一年四季为神农菇业生产珍稀菇,每年这一项的纯收入就有3万多元。

       

         池茂连(左一)在菇房里观察菌种生长情况

    C “土专家”高允旺

    在顺昌县大历镇竹荪采摘、烘干上市的大忙时节,在搭满栽培大棚的大历村田野上,农民杨秀生采满两大筐竹荪准备回家。高成旗夫妇在自家的大棚里采着一朵朵又大又白的竹荪,他告诉记者:“我今年种了1.5亩竹荪,已卖出竹荪干品100多公斤,最高价每公斤200多元,本钱早就收回来了,估计每亩纯收入五六千元。”看到菇农个个喜笑颜开,被农民亲切地称作“竹荪专家”的科技特派员高允旺更是高兴,因为在他的带动下,这个不足1万人的小镇,就有800来户菇农种下3100多亩竹荪,创下亩均5000元左右的纯收入,大历镇也因此被评为“竹荪之乡”。

    高允旺原是大历镇经管站的农业经济师,是镇里七所八站的联站会计。现在,他是大历镇流通助理、南平市明星科技特派员。这位半路出家的竹荪专家,研究出竹荪“三增大、建堆发酵”的高产栽培技术,将竹荪亩均产量从原来不足50公斤提高到100多公斤。顺昌县竹荪的单位面积产量经专家认定在全国首屈一指,不少菇客慕名而来取经。

    原先,由于闽北缺乏竹荪栽培技术人才,常要邀请省、市专家下来授课,但菇农在日常生产中遇到难题,无法得到及时的技术帮助,高允旺看在眼里,记在心里。2001年,他开始在自家田地里种植竹荪,听说大历村秀吴村村民余成有种植竹荪技术好,亩产高,但不肯将经验外传。高允旺自己一面钻研竹荪栽培技术,一面想法和余成有联系,“九顾茅庐”才打动了余成有。学取“真经”之后,他又进行技术改进,总结归纳出“三增大、建堆发酵”竹荪高产栽培技术,还与菇农兰长木结成利益共同体,进行大田竹荪对比试验,2002年创下了亩产100公斤的高产纪录。

    这之后,他办起大历竹荪栽培研究所,撰写《竹荪高产栽培技术》,先后在《食用菌市场》、《食用菌》上发表。这项技术在2003年7月通过福建农林大学菌草所、南平市食用菌协会组成的专家团考评验收,被认为“是在原竹荪栽培技术上的大胆创新,单产大大提高,达到省内领先水平”。

    老高没有把技术锁进保险箱,他办起“产销接待室”,把每5天一圩的农村圩日作为固定服务日,举办竹荪“论坛”,既不误农时,又方便农民。他的做法得到了多方面的支持,得到了不少赠书赠报,还得到省长专项基金一万元。他用这笔钱添置电脑、传真机,联上了互联网,办起了竹荪资讯。大干镇良坊村罗饶兴去年种植竹荪2亩,通过与老高电话联系学习技术,又通过老高帮忙联系客商把竹荪卖出去,8月份收成时亩均纯收入达8000多元。

    越来越多的菇农前来讨教,老高因常到菇田里走动,菇农常常扑空。2004年10月,他在南平市科协帮助下将近4000字的《竹荪高产栽培技术》编辑成册,作为南平市农函大食用菌专业的辅导材料,分送给远近乡邻。

    去年底,老高以大历竹荪栽培研究所名义申报了“大历牌”竹荪商标,给高产、优质的大历竹荪打上标记,贴标后的“大历牌”竹荪每公斤售价比其他竹荪高出10元左右。大历镇竹荪丰产丰收,为高允旺带来一项“全国农村科普先进个人”的荣誉。(记者 徐树才 通讯员 林峥嵘) 

        

       高允旺(左一)在指导菇农搞好竹荪早期管理

        

    张光林的“菇农生活”

    现年42岁的张光林,是顺昌县元坑镇曲村村党支部组织委员兼文书。2005年他投入2.6万元种植姬松茸1000平方米,纯收入达1.7万元。在他的带动下,曲村先后有16户村民参与种植以草腐类为主要原料的姬松茸2.1万平方米,通过其建立的三明、建阳、莆田、古田等地的经销网络销往全国各地。

       

    张光林从姬松茸棚采菇归来

    采访札记――

    释放菌业潜能

    营养专家说:吃“四条腿(牲畜)的”不如吃“两条腿(家禽)”的,吃“两条腿”的不如吃“一条腿”(食用菌)的。在营养学家眼里,食用菌是人类动物性食品和植物性食品之外的第三类食品,还具有药用和保健的功效。基于此,国内外市场对食用菌的需求急剧增长,食用菌产业也迅速成长。仅我省食用菌产量就达70万吨,总产值达25亿元,食用菌生产已成为许多地方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

    就南平市而言,早在1986年,食用菌综合技术开发就被列为省星火计划项目,至2005年,南平市食用菌年产值9.26亿元,约占农业总产值的15%,食用菌产业的地位与作用不言而喻。但是,这样一个年产值近10亿元、又与成千上万农民生活息息相关的产业,面临着什么样的情况呢?千家万户小规模分散的作坊式生产,不可避免造成产品品质低、生产标准化程度不高,加上缺乏龙头企业牵引,产业化水平严重滞后。这样一个迅速成长的产业,所得到的扶持力度能否与其成长速度成正比呢?由于财政经费紧张,原有的各级食用菌生产管理机构处于瘫痪和半瘫痪状态,有些县(市、区)的食用菌办处于无固定编制、无专业人员、无固定办公场所、无正常办公经费的“四无状态”,乡、村两级技术网络支零破碎。实际上,一些地方种养业项目的起步和最初的发展,靠的是几位“能人”的支撑。顺昌县的食用菌产业也是如此,林桂荣、池茂连、高允旺等就是担负重任的“能人”,起步靠他们,成长靠他们,然而,这个产业今后的壮大再依靠少数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

    业内人士提出,科学栽培食用菌,不仅能让经济与环境和睦共处,还可“变废为宝”。栽培姬松茸用的是稻草、芦苇秆和牛粪,竹荪种植用的是竹屑,还有谷壳、茶(果)修剪枝、榛苞壳等下脚料,种过食用菌的废筒菌糠可转化为低分子的蛋白饲料和高效有机肥料,用来喂猪养鱼、肥田和改造土壤。据统计,单是充分利用南平市上百万吨农作物秸秆生产食用菌,每年就可创造上亿元价值。毫无疑问,这是一个兼具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产业,它的巨大潜能能否一一转化为现实效益,就看我们怎样加倍扶持和深度挖掘。

     
     
    [ 动态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动态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本站  |  发展历程  |  顾问团队  |  会员入会  |  招聘信息  |  收款方式  |  联系我们  |  隐私政策  |  使用协议  |  信息规范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002293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