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菇网-食用菌产业门户网站
省级分站
分类网
  • 装袋机
  • 当前位置: 首页 » 技术 » 栽培技术 » 正文

    错季(反季节)白金针菇栽培技术


    【发布日期】:2014-03-17  【来源】:《现代农村科技》
    【核心提示】:  金针菇,又名冬菇、毛柄金针菇,属于担子菌纲,伞菌目,口蘑科,金钱菌属。金针菇口感滑嫩味美,营养丰富,尤其富含赖氨酸和
      金针菇,又名冬菇、毛柄金针菇,属于担子菌纲,伞菌目,口蘑科,金钱菌属。金针菇口感滑嫩味美,营养丰富,尤其富含赖氨酸和精氨酸,有益于儿童脑细胞发育,具有抗癌、降血脂、保脂等食疗功能。在河北北部错季栽培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1 白金针菇生物学特性
      1.1 形态特征。白色金针菇,其色泽纯白,由菌丝体和子实体组成,菌丝体呈白色绒毛状。子实体由菌盖、菌柄组成。商品菇一般菇长15cm,菇盖直径1~1.5cm,呈半球形。
      1.2 营养特性。金针菇是木腐菌,只有通过分解、吸收木腐基质中的营养才能正常生长。在人工栽培条件下,基质中要提供足够的碳源、氮源、无机盐和维生素等。
      1.2.1 碳源。碳源是金针菇最重要的营养来源,在北方主要以玉米秸(芯)、豆秸为主。补充碳源有葡萄糖、果糖、蔗糖、甘露醇等。
      1.2.2 氮源。氮源是金针菇合成蛋白质和核酸所不可缺少的主要原料。在大面积栽培中,以麸皮、玉米粉为主要氮源。在营养阶段,碳氮比以20∶1为好,在生殖生长阶段,以34~40∶1为宜。
      1.2.3 无机盐。无机盐类也是金针菇生长发育所不可缺少的原料。常用的无机盐添加剂有磷酸二氢钾、硫酸镁等,添加比例为0.2%~0.5%。
      1.2.4 维生素。金针菇是维生素B1、维生素B2的天然缺陷型,由于培养料中的麦麸、玉米粉中含有的维生素量基本可以满足金针菇生长需要,因而在栽培中可不再添加维生素类物质。
      1.3 环境条件
      1.3.1 温度。金针菇属低温型菇类,耐寒性较强。各生长阶段对温度要求不同。菌丝生长的温度范围为4℃~32℃,最适生长温度为22℃~24℃,子实体形成和生长的温度为5℃~18℃,10℃~15℃对子实体形成最为有利。总之,金针菇在较低温度下,出菇整齐、菌柄长、产量高。
      1.3.2 湿度。金针菇属喜湿性菌类,在菌丝生长期培养料适宜的含水量为60%~70%,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60%时,杂菌污染率低。子实体生长期,培养料的湿度以70%为宜,空气相对湿度以80%~90%为宜。湿度过低抑制菇体的生长,并使培养料失去过多的水分,空气湿度过高容易造成烂菇或发生杂菌和病害。
      1.3.3 光照。金针菇基本上属于弱光性菌类,菌丝在黑暗条件下能正常生长,弱光下菌丝生长健壮。发菌时应保持室内弱光线。弱光能促进子实体的形成、生长和成熟;光线过强,则形成菌柄短、开伞早的劣质菇。
      1.3.4 空气。金针菇是好气性真菌,在生长发育的各个阶段必须要有足够的氧气供给才能正常生长。因此,在菌丝生长阶段应注意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新鲜。在子实体生长阶段为提高菌柄长度和抑制菌盖发育,必须增加CO2浓度,才能培育出菌柄粗、盖小的优质菇,但CO2深度超过5%时,子实体不能形成。
      1.3.5 酸碱度。金针菇需要微酸性的环境,在pH值3~8范围内,菌丝均可生长,菌丝体生长阶段最适宜培养料的pH值为5.5~6.5,子实体阶段pH值以5~6最适宜。
      2 栽培与管理技术要点
      2.1 栽培原料及配方
      2.1.1 主料选择。主料以棉籽壳、玉米秸(芯)、豆秸为主要原料,要求新鲜无霉变。
      2.1.2 辅料选择。主要有麸皮、玉米粉、石膏、糖、硫酸镁、过磷酸钙、尿素等。
      2.1.3 配方。① 配方一:玉米芯40%,木屑40%,麸皮16.5%,糖1%,CaCO31%,KH2PO40.3%,尿素0.2%,石灰1%。② 配方二:棉籽皮60%,玉米芯20%,麸皮16.5%,石膏1%,石灰1%,KH2PO40.3%,尿素0.2%。
      2.2 配料。主料使用前要暴晒3d,将其它辅料拌匀后,撒入主料内,加水搅拌,培养料的含水量以手握培养料,指间有水渗出而不下滴为度,含水量以65%~70%为宜。配方中有玉米芯的,玉米芯应粉碎成蚕豆至黄豆粒大小,并于拌料前1d预湿堆闷24h后再拌入棉籽壳中。配制好的料在堆闷1~2h后要立即装袋。塑料袋选择长32cm,直径16~17cm,厚0.04mm的高密度聚乙烯塑料袋,每袋装干料400~500g,两端出菇。装袋时,袋松紧适宜,料面要平。
      2.3 灭菌。装好的栽培袋要及时灭菌,不可长久存放,尤其是错季栽培,制袋在6月下旬~7月上旬,培养料容易发酸。采用常压灭菌,灭菌时将塑料袋整齐地排列在锅内,袋与袋之间呈“品”字形摆放,便于蒸汽流通,提高灭菌效果,当温度达到100℃时,开始计时,并继续烧火,维持10h之后封火再焖数小时,使锅内温度自然下降到60℃以下,出锅。将栽培袋移入清洁卫生的室内,当温度下降至室温后开始接种。
      2.4 接种。接种在接种箱或无菌室中进行,北方地区错季栽培多采用接种箱接种。首先,将栽培袋、菌种瓶、接种工具、酒精棉球放入接种箱内,用报纸或塑料胶带密封接种箱,点燃杀菌消毒的烟雾剂,熏箱30min。再用酒精棉球,对手、接种工具、菌种瓶擦拭消毒,点燃酒精灯或酒精棉球,对菌种瓶口消毒。最后在接种箱内无菌的环境下进行接种。一般按1瓶菌种接30个栽培袋的比例接种。
      2.5 发菌期管理
      2.5.1 消毒处理。栽培袋接种后,移入菇棚内发菌。菇棚在使用前应进行消毒。然后用生石灰粉撒施地面。将接种后栽培袋移入菇棚的床架上进行立体栽培,两架之间留80~100cm的走道,架上每米分1档,每档又分4~6层,每层上可以堆放多层栽培袋。夏季发菌,每层上要少放,防止袋内出现高温;也可直接堆放在地上,单排摆放堆5~7层,层与层之间用细竹竿隔开,两排之间应留80~100cm的走道,以便管理和采菇。
      2.5.2 温度。菌丝生长阶段,温度应保持在20℃左右。错季栽培,要防止出现高温。在发菌阶段,以降温为主,防止“烧菌”。
      2.5.3 湿度。空气相对湿度以60%为宜。湿度宜小不宜大,当空气湿度过大时,应打开通风口或揭开塑料薄膜通风换气,以降低室内湿度。
      2.5.4 通风管理。为保证菌丝生长对氧气的需要,要注意通风换气。以夜间通风换气为主,以防白天通风温度上升。
      2.5.5 光线调节。发菌时应尽量保持室内暗的环境。如果光线强,菌丝尚未长满培养料,遇到低温刺激,极易出现原基,影响产量。
      2.5.6 定期检查。在菌丝生长时期,要定期检查,以保证发菌均匀一致,同时检查杂菌,发现污染及时防治。检查时应尽量不倒架、不翻堆。
      2.6 出菇期管理。一般45~55d,白色菌丝长满整个栽培袋时,可转入子实体阶段管理,8月初进行出菇管理。
      2.6.1 催菇。菌丝长满培养料后,需要进行催菇。方法是搔菌、降温和增湿。搔菌就是将栽培袋口打开拉直,用消过毒的镊子或铁刷将接种块去掉。经过搔菌,子实体形成多而整齐。经过搔菌后,应把温度降到10℃~15℃,促进原基形成,同时要使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85%左右,为了更好地保湿,可在栽培袋口上覆盖一层报纸,每天喷水2~3次。喷水要轻,不能使报纸上积水,保持潮湿即可。一般经催菇3~5d后,料面上就会出现大量米粒状的菇蕾。
      2.6.2 温度。子实体原基形成后,要严格控制温度。室内温度最后控制在10℃~15℃,温度高于15℃时,子实体生长迅速,极易开伞形成劣质菇。控制温度是通过揭盖草苫和通风换气进行的,一般在夜间进行。8~10月出菇,前期注意降温,后期注意保温。
      2.6.3 湿度。子实体生长期间湿度应控制在80%~90%。每天结合降温,要向空中和四壁喷雾状水2~3次,并保持地面常有水,切勿向菇体上喷水,以免子实体颜色变深,导致烂菇。
      2.6.4 光线。弱光或阴暗条件是提高金针菇商品价值的措施之一,因此应保持弱光条件。
      2.6.5 通风换气。金针菇出菇期要控制菇房的通风换气,使其积累一定浓度的CO2(0.1%~0.5%),以利于菌柄伸长和抑制菌盖开伞。一般每天通风1次,每次10~20min。前期以夜间为好,后期以白天为宜。
      2.6.6 采收。一般当菌柄充分伸长到15cm,菇盖直径0.8~1.2cm,呈半球时采收最为适宜。采收时,一手按住栽培袋口,一手轻轻抓住子实体拔下,剪去菌柄基部所带的部分培养料。采收后要把培养料上散乱的小菇、死菇、腐根及老化的菌块全部清理干净。如果袋内失水,要先补水,再覆盖报纸养菌,经过10~15d便可采收第2潮菇。采2潮菇后,可喷洒0.15%~0.2%的蔗糖水和0.1%~0.2%的尿素配成的营养液,促进第3、4潮菇的生长。
      2.7 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法。① 在品种选择上,应选用出菇温度高、适应性强的品种,防止出菇过晚,达不到错季效果。② 制袋时应严格接种条件和发菌条件,保证制袋成功率。③ 出菇期应注意保持温度稳定,提高出菇的商品率。④ 应适时采收,以防菇质下降。
     
      常用计量单位符号 1、时间:d(天)、h(小时)、min(分)、s(秒)。 2、长度:km(千米)、m(米)、cm(厘米)、mm(毫米)。 3、面积:m2(平方米)、667m2(亩)、hm2(公顷)。 4、体积:m3(立方米)、L(升)、ml(毫升)、μl(微升)。 5、质量:t(吨)、kg(公斤 千克)、g(克)、mg(毫克)、μg(微克)。 6、浓度:mg/L、mg/kg(ppm,1×10-6)。
     
     
     
    [ 技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技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本站  |  发展历程  |  顾问团队  |  会员入会  |  招聘信息  |  收款方式  |  联系我们  |  隐私政策  |  使用协议  |  信息规范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002293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