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概况:针对传统生产中存在的菌种制作、原料配比、菌包生产、出耳管理等环节成本高,缺乏绿色高效规范化生产等问题,集成优良品种,标准化、轻简化菌包生产技术和适宜本地区气候特点的生态化出耳管理生产技术体系。利用当地特色柞木木屑为原料,集成液体菌种繁育技术、集中制包、低温养菌、集中催芽、高效生态化出耳等关键技术,实现轻简化、规范化制袋,利用林下育耳、大田地栽、设施立体挂袋等生态化出耳模式,实现优质黑木耳生产。
一、技术背景
黑木耳别名木耳、光木耳、细木耳、云耳等。据中国食用菌协会统计,2023年全国黑木耳产量已达714.47万吨,是第二大栽培食用菌,也是内蒙古食用菌主栽品种之一。呼伦贝尔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多样的农林副产物资源,使其成为内蒙古黑木耳栽培的主要优势产区,该地区生产的黑木耳具有干物质含量高、品质优、病虫害发生少、在打造绿色、无污染、特色食用菌产业方面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本成果针对传统生产中存在的菌种制作、原料配比、菌包生产、出耳管理等环节成本高,缺乏绿色高效规范化生产等问题,集成优良品种,标准化、轻简化菌包生产技术和适宜本地区气候特点的生态化出耳管理生产技术体系。黑木耳菌包生产和培养阶段实现统一的轻简化集中制包,后期出耳阶段根据设施设备条件等进行低成本分散生态化出菇。与传统模式相比成本降低10%,大大提高了菌包的质量,降低了后期出耳管理成本。
二、技术要点
(一)菌包集中制备
1. 培养料选择
培养料要求新鲜、干燥、无霉变。柞木等硬杂木木屑,粒度0.3cm~0.7cm、粗细搭配;辅料粒度宜细不宜粗。
2.常用栽培料配方:
(1)木屑78%,麦麸或米糠20%,糖1%,石膏1%,含水量58%±2%。
(2)木屑86.5%,麦麸或稻糠10%,豆粉1.5%,石灰1%,石膏1%,含水量58%±2%。
(3)木屑88%、麦麸11%、石灰1%,含水量58%±2%。
(4)木屑59%、玉米芯30%、麦麸8%、豆粉2%、石灰1%,含水量58%±2%。
(5)木屑75%、豆秸15%、麦麸8%、玉米粉1%,石灰1%,含水量58%±2%。
选择适宜的配方,培养料按比例称重,充分搅拌、混合均匀,及时装袋,紧实度适宜。
3. 配套关键技术
灭菌:高压灭菌时,121℃~126℃下,灭菌1.5~2小时;常压灭菌时,袋进入蒸仓后,用大火加热,使温度在4~6小时内迅速上升到100℃,然后在100℃条件下保持8~10小时,中途不停火、不降温。再将栽培袋在锅中焖3~4小时,温度降到80℃时及时排气、出锅、冷却、备用。
低温养菌:培养室使用前必须提前2~3天进行消毒处理,消毒后闷1~2天再进行通风、使用。发菌期间要经常检查菌丝的生长状况,发现杂菌污染的要及时处理,污染的菌包不允许长时间堆放。处理时要轻拿轻放,防止杂菌的孢子弹射造成二次污染。发菌温度前高后低、整体执行低温养菌(20-23℃),避光、保湿(相对湿度一般不低于40%)防止菌袋基质挥发失水。根据品种特性合理后熟,一般控制温度16-20℃,后熟时间10-25d。菌包培养、后熟和储存过程注重通风,环境二氧化碳浓度不得长时高于3000ppm。
提早催芽:露地栽培采用集中催芽、催大芽后再分床管理;棚室栽培应适当降低挂袋密度。避免高温环境造成菌袋染菌和影响产质量。
(二)高效生态化出耳
菌丝体达到生理成熟后转入出耳阶段。出耳前需进行划口催芽,菌袋开口大小为直径约0.3-0.5cm、深度0.5cm-0.8cm、形式(“〇”、“—”、“Y”和“☆”等)和密度根据品种特性、管理水平和产品质量确定。
按照“控温保湿、通风布光、加大环境指标差异刺激”要求,通过遮荫、给水、苫盖、通风等措施,控制温度15℃-25℃、相对湿度不低于80%、适当光照和通风,形成均一环境集中催芽,提高出芽率和均匀度、防止高温伤害和开口处失水退菌。
出耳管理阶段应“择机适时给水出耳和晒袋养菌、做到干湿交替、确保全程通风、及时采收养菌和多潮次出耳管理”,根据市场需求和地域气候条件进行产品干制或者低温保鲜。
(三)适时采收
当耳片充分展开,边缘起皱变薄变软,色泽转淡,耳根收缩,或部分耳片腹面出现白色粉状物时,要及时采收。采耳前1天停止喷水,让阳光直射,使耳片稍干,待次日早晨再采。最好选择在晴天采收,以利晒耳,要做到分级采摘、分级晾晒。
三、推广应用效果
该技术已成为内蒙古黑木耳生产主要模式,近三年该技术在呼伦贝尔市鄂伦春旗、扎兰屯市、阿荣旗、根河市等产区持续推广,累计推广1.2亿棒以上。该技术的推广应用,黑木耳产量和商品性明显提升,稳产率提高11.5%,成本降低10%,实现了农林副产物转化增值,促进了产业提质增效和产业技术水平提升,经济和社会生态效益显著,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