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菇是西安市食用菌生产规模最大的品种,秋季是平菇栽培的关键时期。为助力广大种植户实现优质、高产、高效生产,特制定本技术指导意见。
一、菌种选择
秋季气温逐渐下降,昼夜温差增大,建议选用广温型或中低温型平菇品种,例如平菇8105、平菇黑抗650、灰美2号、平菇2026、德丰5号等。该类品种具有较强的环境适应性,出菇稳定且产量较高。
二、栽培时间
秋季平菇栽培应合理安排栽培时间。时间过早,气温较高易造成菌袋“烧菌”,导致菌丝生长受阻,并增加杂菌污染风险;时间过晚,则发菌阶段温度偏低,发菌周期延长,容易错过适宜出菇期,影响整体经济效益。自然环境下白天温度稳定在25℃左右时,最有利于平菇栽培。西安地区一般以9月中旬至10月上旬为最佳栽培期。该时段温度适宜,符合平菇菌丝生长需求,有利于菌袋顺利发菌,以提高出菇质量,从而提升市场售价。
三、栽培模式
平菇栽培有生料栽培、发酵料栽培和熟料栽培等模式。生料栽培成本低、操作简便,但杂菌污染风险较高;发酵料栽培原料适用广且栽培料中的营养易被吸收,缺点是配套栽培技术要求相对较高、有一定的杂菌污染风险;熟料栽培灭菌较为彻底、成功率高、出菇整齐且高产稳产,建议我市农户选用熟料栽培模式。
四、发菌管理
(一)温度调控。接种后的菌袋应在避光或散射光环境下培养,培养场所需保持洁净,空气湿度以35%~65%为宜。平菇菌丝生长的适宜温度为15℃~30℃,最适温度为20℃~25℃。秋季前期气温较高时,菌袋宜按“井”字形堆叠2层~3层,以利散热;随气温逐渐下降,可增至4层~6层。发菌期间需每日监测菌袋温度,一旦料温超过28℃,应立即疏散堆叠、加强通风散热,严防高温“烧菌”。
(二)通风管理。发菌场所应保持定期通风,确保空气新鲜,促进菌丝健康生长。通风不足会导致二氧化碳积累,抑制菌丝发育,并增加杂菌污染风险。建议每日通风2次~3次,每次约30分钟。
(三)翻袋检查。发菌期间需进行2次~3次翻袋检查,及时发现并清理污染袋或虫害袋,防止病害扩散传播。
五、出菇管理
(一)场地准备。将发满菌丝的菌袋移入出菇棚,通风口应加装防虫网(60目),防止害虫侵入。菌袋摆放应保持适当间距,袋间预留空隙,行间过道宽度不低于80厘米,以方便采菇作业。
(二)光照调节。出菇棚内宜保持“七阴三阳”的光照环境,避免阳光直射菌袋或子实体。可通过遮阳网等设施调控光照强度,形成适宜子实体生长的散射光条件。
(三)温度管理。平菇子实体形成与生长的适宜温度为13℃~18℃。秋季昼夜温差较大,白天应根据天气调整保温被高度,维持棚内温度稳定;夜间可适时放下保温被,加强保温。
(四)湿度管理。出菇阶段空气相对湿度应保持在85%~95%。每日喷水2次~3次,宜选用雾化喷头,避免水流直接冲击子实体。应根据实际天气灵活调整喷水频率和水量,并注意加强通风,防止高湿引发病害。
(五)通风管理。保持出菇棚通风良好、氧气充足,将二氧化碳浓度控制在0.1%以下。需统筹保温与保湿需求合理通风:气温高时加强通风,气温低时适当减少;每次喷水后应及时通风,避免形成高温高湿环境,减少杂菌滋生风险。
六、病虫害防治
食用菌(平菇)在病虫害防治方面与普通作物存在显著差异。由于其自身抗药性较差,且与常见杂菌及病原菌亲缘较近,加之目前市场上缺乏高效、专一的选择性杀虫剂,因此防治策略应坚持以预防为核心,实行以环境调控和物理防治为主导的综合措施。具体包括选用抗杂性强的优良品种,并配合科学的栽培管理方法。其中,环境卫生管理是防治工作的基础环节。务必及时清除出菇棚周边的杂草、积水和垃圾,杜绝病虫滋生环境,为各项防治措施的有效实施创造有利条件。
七、采收及采后管理
(一)适时采收。当平菇子实体菌盖充分展开、颜色由深变浅、边缘略呈上卷时,即为适宜采收期,应及时采收。
(二)采后管理。采收后应及时清除菌袋表面的菇根、死菇和杂物,防止腐烂引起杂菌污染。停止喷水2天~3天,促进菌丝恢复生长与养分积累。之后可根据菌袋状态合理补水和补充养分,可采取注水或浸泡方式补水,并配合施用磷酸二氢钾、尿素等营养物质,以促进下一茬出菇。平菇一般可采收3茬~4茬,通过科学的采后管理,有助于提升总体产量和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