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菇网-食用菌产业门户网站
省级分站
分类网
  • 装袋机
  • 当前位置: 首页 » 技术 » 栽培研究 » 正文

    桑黄近野生栽培技术


    【发布日期】:2025-08-27  【来源】:浙江林业
    【核心提示】:桑黄近野生栽培技术

    基本情况

    桑黄是一种珍贵的多年生大型药用真菌,素有“森林黄金”之美称,隶属于担子菌门锈革菌科桑黄孔菌属的一类多年生大型药用真菌,俗称桑臣、桑耳或胡孙眼等。《药性论》、《本草纲目》和《神农本草经》等历代本草著作中均有明确记载。传统中医认为,桑黄味微苦、性寒,多用于治疗痢疾、盗汗、血崩、血淋、脱肛泻血、带下、闭经、脾虚泄泻等症。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桑黄菌提取物在抑制细胞转移和防止癌症手术后复发等的临床应用中具有显著效果,是目前国际公认的生物抗癌天然产品中最有效的一种药用真菌之一,已经为国内外医药制剂和保健品行业研究开发的热点对桑黄的需求越来越大,价格越来越高,市场价已有每斤2000元至上万元不等。

    桑黄林下栽培是以林地资源为依托,在不影响林木的正常生长,不降低其生态功能的前提下,充分利用了林地资源优势和林荫空间环境,开展复合经营,从而增加林业附加值。

    技术介绍

    1、技术简介

    林下栽培桑黄,不与粮争田,不与果争地,在收获珍稀食用菌桑黄产品的同时,栽培后的菌棒废料又可大幅改善林中土壤结构和肥力,形成林业和食用菌双增效的生态可持续发展模式。利用林中的自然遮阴条件在林下空地仿野生栽培桑黄,不仅避免人工搭建大棚成本,还可充分利用林中的自然生态条件让桑黄近自然生长,得到品质贴近野生的高品质桑黄,桑黄活性成分含量更高,也更适合桑黄栽培的推广。

    2、技术要点

    (1)林地选择

    远离污染源,林地植被类型为阔叶林、针阔混交林、竹林等,郁闭度0.7~0.8为宜,通风排水性能好,林地周围有洁净的水源。

    (2)季节安排

    一般在1月~2月制作菌袋,1月~4月菌丝培养,4月~5月进林地排场,7月~8月份采收。

    (3)菌包制作

    ①配方:桑枝木屑78%、麸皮10%、玉米粉10%、石膏或碳酸钙1%、糖1%;含水量50~55%。

    ②灭菌:一般采用17cm×33cm×0.0045cm低压聚乙烯塑料袋,拌料后5 h内完成装袋。采用常压蒸汽灭菌,100℃保持12 h~16 h。等料袋温度下降至60℃~70℃出锅冷却。

    ③接种:接种前接种室或接种棚用食用菌专用气雾消毒剂熏蒸消毒。当灭菌后的菌袋温度冷却至30℃以下,按接种规范要求,接种全程执行无菌操作。

    (4)菌包培养

    事前应对培养场所的空间进行清扫和消毒,温度控制在25℃左右,不宜低于10℃或高于33℃;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60%左右;培养室应避光并保持空气新鲜,高温高湿时要加强通风。春季制袋时注意加温,及时检出污染菌袋,并作无害化处理。

    (5)林下栽培管理

    ①挖穴:菌袋下地前适度清除栽培穴及附近杂物,根据林地实际情况,挖深5cm~10cm、直径10cm~20cm的菌穴。取长好菌丝的菌包,在菌包上部开2个开口向上的弧形口,弧形口的两端朝上。然后将菌包底面朝下保持直立埋入凹畦内的土壤中,相邻菌袋之间的间距为20cm以上,菌袋顶部的通气口用盖子拧紧。在每个桑黄菌包外用2根竹条或钢丝搭建一个透明的圆顶小塑料薄膜棚,薄膜棚下端离地面1cm~2cm。

    ②水分管理:出黄期间林中空气湿度以85%-95%为宜,定时监测,如空气湿度偏低可进行适度灌溉:早晚采用雾喷或微喷。

    ③采收:子实体无柄,形状多呈扇形,少许呈马蹄形。当菌盖嫩黄色生长圈消失并转为金黄色或黄棕色时及时采收。鲜品子实体颜色金黄色,干品子实体颜色棕黄色,采收的子实体及时烘干或晒干,密封保存。

    3、发展潜力

    竹林、阔叶林等均可以进行林下栽培桑黄。

     
     
    [ 技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技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本站  |  发展历程  |  顾问团队  |  会员入会  |  招聘信息  |  收款方式  |  联系我们  |  隐私政策  |  使用协议  |  信息规范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002293号-6